教学简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简报 - 正文

教学简报2010年第1期(总54期)

日期:2010年03月31日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



1、新学期课堂教学检查情况通报

   201031是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大早,姚芝楼书记、张文栋校长、郝建功副校长、吕明副校长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到迎西、虎峪两校区检查开学第一天的课堂教学情况。校领导一行对各教室课堂情况进行巡视并现场查看了迎西校区教学主楼教学条件。教务处逐一对两个校区课堂教学情况特别是教师、学生到课情况进行了检查,各学院(系)教学负责人对本院(系)教师上课情况也作了抽查。

    检查结果表明:新学期第一天,两校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环境有所改善,除个别教师因雪后路滑交通不便迟到五分钟以内,大部分教师均提前到岗,学生到课情况良好。

2、我校举行第五届本科教学督导组成立会议

   201035上午,张文栋校长、吕明副校长出席我校第五届本科教学督导组成立会议,并一道为新一届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颁发聘书。会议由教务处张建文副处长主持。

    吕明副校长回顾总结了第四届本科教学督导组工作情况,对督导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张文栋校长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百年老校,人才资源特别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是我们学校最宝贵的资源,督导组的老先生们怀着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和对学校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学校感谢你们,希望督导组老先生们在保重身体、愉快工作的同时,把对学校发展特别是本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随时提出来,以便我们改进工作。

    第五届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聂维清教授代表督导组成员发言,表示一定不辜负校领导的期望,坚持不懈地努力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全面的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与工作作风,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学校本科教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我校举办第三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说明会

   2010314上午,我校第三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说明会暨2009年度项目启动仪式在教学主楼三层报告厅举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组成员、项目组成员、指导教师共计3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杨胜强副处长主持。

    张文栋校长专程向会议发来贺信。他向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过程中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老师、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老师们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希望同学们勤奋钻研,勇于探究,大胆实践,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早日成长为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优秀创新人才。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组组长吕明副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大众化背景下实现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希望同学们珍惜此次机会,顺利完成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吕明副校长还为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的两个项目组成员颁发了奖状。

    两位参加论坛的同学分别作了题为“难得的机会,别样的感触”、“追忆往昔,感恩工大”的报告。他们都谈到通过创新实验,完成了基本的工程训练,锻炼了系统思考、设计、开发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组副组长、教务处常晓明处长做了主题说明。着重介绍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指导思想、评审情况、实施思路、项目管理及注意事项等,并宣布了我校2008年度大学生优秀创新项目。同时,还介绍了去年12月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研讨会”其它高校实施的经验。

    教务处杨胜强副处长在说明会总结发言时讲到,我们都希望学校创新实验能很好地落实,落实的关键在“实效”,要重视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没有科学就没有创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的就是精英人才,太原理工大学的精英就是支撑太原理工大学阔步前进的动力。

    我校第三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共立项建设62个项目,其中国家项目30个,山西省项目12个,学校项目20个。目前,我校共开展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34项,其中国家级50项、省级24项、校级60项,共有617名学生参与,涉及200余名教师指导。已初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多层次多元化的学生创新实验体系。

4、本科教学督导组听课检查结果通报

    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在全校各院(系)共听课568门次,其中评为优秀和优下的课程为126门次,优秀率为21.8%,良好为244门次,良好率为43.0%,优秀和良好的比例占到听课总数的65.1%。优秀率前三名院(系)为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系,优良率前三名院(系)为机械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法学系。高级职称教师听课结果优秀率前四名院(系)为矿业工程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优良率前四名院(系)为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学督导组对今后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和完善教学条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建议各院(系)抓好教师的团队建设,形成以主要专业课为重点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把好青年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关,建立严格的试讲制度。二是开展课程建设,提高讲授水平。三是建议学校下大气力改善教学硬件条件,增加多媒体教室数量并建立维修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对部分教室的桌椅、灯光、黑板等进行全面改造,提高教学硬件条件。

5、教务处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培训

   201034至35,教务处组织预申报2010年度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成员共15人,在山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专题(本科)的培训。

    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负责人和国家精品课程研究专家、课程负责人解读了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的政策、组织管理和建设实践等。通过这次培训,老师们更加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意义、国家政策和基本内容。同时为我校申报2010年度本科精品课程奠定了基础。

62010年全国专业英语八级考试结束

    2010年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于3月6日进行,我校共有334名学生参加了考试。本次考试首次采用计算机阅卷,考试组织模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教务处和外语系精心组织策划,认真培训监考,对学生进行多次模拟考试。考试过程严格规范、秩序井然,考务工作圆满完成。

7、本学期补(缓)考工作完成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补(缓)考工作于2010年3月6日至3月8日进行,共有667人次学生参加了96门课程的考试,在各学院(系)的积极配合下,于3月11日顺利完成了试卷的评阅工作。

8、我校举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结题答辩会

   2010316至318,我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结题答辩会在教学主楼三层报告厅举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与学生、指导教师参加了答辩会。教务处常晓明处长出席会议并高度赞扬了学生的积极性及所取得的实验成果。

    按照项目执行情况,本次共有21个项目参加了答辩,包括7个国家项目、3个省级项目、11个校级项目。各项目组就研究背景、内容、进展情况、创新点及收获感想等方面进行了陈述,并回答了评审专家的提问。评审专家根据各项目任务完成及答辩情况给予项目结题成绩。答辩会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9、教务处召开战略性新兴相关专业申报工作座谈会

   2010322上午,教务处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工作座谈会。来自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矿业工程学院等10个学院的院长、教学副院长等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杨胜强副处长主持。

    杨胜强副处长传达了教育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并就专业申报范围、申报条件等做了介绍。希望各学院(系)高度重视、把握机遇、积极申报,做好此次新专业申报的各项工作。

10、常晓明处长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成员做专题讲座

   2010330晚,教务处常晓明处长在迎西校区主楼1108教室为第二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组成员做了专题讲座。常晓明处长从切身体会出发,谈了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及研究室的发展历程。他希望同学们抓紧时间、刻苦实践,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自身良好品质、研究能力和潜在领导意识的培养。

1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新学期新开课教师试讲

   201015上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新学期申请新开课的教师进行了试讲,共有四名青年教师参加,评委由学院督导组成员担任。 

    本次试讲由每位老师自主选报试讲内容,试讲时间是三十分钟,要求每人必须带教案,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评分依据包括了课程内容、感染力、授课效果、声音、板书、多媒体、教学仪态及教案等方面,评委点评时间二十分钟。不能达到要求者新学期将不得担任相关课程的授课工作。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稿)

12、力学系举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教学研讨座谈会

   2010120,力学系邀请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相关领导在力学系会议室进行教学研讨座谈会。会议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中基础力学课如何更好地为土木类、机械类相关的专业课服务展开讨论,对教学过程中各课程课时的压缩与相关课程的连贯性进行了沟通、协调,并达成了共识,为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理工结合的实用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理学院力学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