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顺序 |
推荐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1 |
“智慧矿业”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
董宪姝、马晓敏、赵阳升、王开、樊玉萍、李建忠、刘东娜 |
一等奖 |
2 |
理工科拔尖人才专项培养的持续探索与创新实践 |
宋燕、张勇、程伟丽、梁少波、魏瑶、刘鹏伟 、郭涛 |
一等奖 |
3 |
数智赋能,产教融通,现代煤化工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王俊文、张玮、丁传敏、刘雷、程永强 |
一等奖 |
4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四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桑胜波、赵冬、郝润芳、程永强、张文栋 |
一等奖 |
5 |
面向采矿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流课程群建设及教学改革与实践 |
王开、张小强、李建忠、李慧、赵国贞、弓培林 |
一等奖 |
6 |
太原理工大学“三向融合、双源聚能”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
孙宏斌、郭菲、程永强、丁娟、李飞、高峰、肖连团 |
一等奖 |
7 |
理工融合,学研一体,新工科背景下“应用物理”在太原理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肖连团、张明江、程永强、费宏明、张雍家 |
一等奖 |
8 |
面向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煤矿综采成套装备实验系统”建设与应用 |
王学文、郭永昌、谢嘉成、廖瑶瑶、廉自生 |
一等奖 |
9 |
全校小学期“计算机训练” 环节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探索 |
赵涓涓、强彦、曹锐、边婧、廖丽娟 |
一等奖 |
10 |
依托“凌云”创新育人平台的光电信息类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
邓霄、戴震、杨毅彪、张明江、李翠 |
一等奖 |
11 |
建设自动化专业一体化系列教材,助推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 |
任密蜂、程兰、李国勇、阎高伟、续欣莹、李荣、萧英喆 |
一等奖 |
12 |
“学思践悟”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 |
王晓敏、章海霞、李慧君、 高志强、赵振新 |
一等奖 |
13 |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志华、熊晓燕、李秀红、王涛、黄庆学 |
一等奖 |
14 |
地质类专业“野外实习-工程实践-科技创新”三节点联动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
李彦荣、莫平、赵金贵、王银梅、续会勇 |
一等奖 |
15 |
基于矢量微积分的 一流国际化人才创新培养体系重构及实践 |
陈少平、程伟丽、王红霞、崔泽琴、胡利方、王文先 |
一等奖 |
16 |
实践赋能·育人为要:构筑结构力学之魂 |
王蕊、杨会伟、郭秀华、赵晖、张永胜 |
一等奖 |
17 |
光电融合、理工贯通、学研一体的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王宇、杨玲珍、白清、刘昕、靳宝全 |
一等奖 |
18 |
营建环境强育人,减排节能躬身行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宋翀芳、潘武轩、王永辉、雷勇刚、杜保存 |
一等奖 |
19 |
提升四力、打造四有高效课堂,赋能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 |
张美珍、田忠新、史冬博、赵晓琴、范春燕 |
一等奖 |
20 |
环境工程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优势融合、资源共享的一流专业建设与创新 |
梁美生、岳秀萍、苏冰琴、 张峰、李红艳 |
一等奖 |
21 |
智能矿业背景下测绘工程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
廉旭刚、蔡音飞、胡海峰、薛永安、王云龙 |
二等奖 |
22 |
面向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的机械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赵敬伟、任家骏、丁华、赵雪霞、赵惠民 |
二等奖 |
23 |
面向“新文科”建设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 |
刘兵、王奕凯、杨洁、高行珍、张军 |
二等奖 |
24 |
“三层次四平台”力学类虚拟仿真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 |
李志强、辛立彪、李霞、苏步云、王志华 |
二等奖 |
25 |
实践创新能力驱动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冯秀芳、曹锐、孙静宇、高保禄、王星魁 |
二等奖 |
26 |
“思政案例引导、创新融合实践”的高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
李峰、秦晓峰、郭策、李秀红、任家骏 |
二等奖 |
27 |
学科竞赛引领化工类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闫晓亮、邱丽、徐守冬、于峰、杨颂 |
二等奖 |
28 |
践行科教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培育优质课程,多方位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
曹斌照、张明江、费宏明、 吴宇坤、孙非 |
二等奖 |
29 |
制药工程专业“金专”建设的举措与实践 |
张朝峰、常宏宏、赵志换 林建英、梁如琪 |
二等奖 |
30 |
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医学工程一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
黄棣、赵丽琴、魏延、连小洁、陈维毅 |
二等奖 |
31 |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的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王永宝、张翛、聂云靖、刘芳 |
二等奖 |
32 |
重融通 强实践 促创新——国家一流课程“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
薛晔、陈龙梅、李燕、刘婧、梁少波 |
二等奖 |
34 |
立足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
滕凯民、刘进生、安润玲、李玉瑛、张玲玲 |
二等奖 |
33 |
《测绘类专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
张锦、苏巧梅、赵尚民、刘博宇、乔慧娇 |
二等奖 |
37 |
新时代理工类高校《创业学》课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
马丁、萧英喆、栗继祖、温芝龙、李秋霞 |
二等奖 |
35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国家一流课程与规划教材的协同建设与传承发展 |
岳秀萍、苏冰琴、李红艳、王孝维 |
二等奖 |
36 |
创教研融合的电气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张红娟、高妍、李胜、李春叶、靳宝全 |
二等奖 |
38 |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背景下“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曹玉涛、高晓丽、肖娟、刘荣豪 |
二等奖 |
39 |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 |
田忠新、顾勇、张振龙、张和平、史冬博 |
二等奖 |
41 |
新工科《物理化学》“金课”探索与实践 |
段炼、安霞、樊金串、李艳春、杨慧敏 |
二等奖 |
42 |
艺术设计类国家一流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
刘东霞、郭宗平、朵慧、安昊帅、李烽 |
二等奖 |
40 |
课群交融、轻混教学、思政铸魂、践创强能—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综合改革实践 |
张峰、曹昉、余丽、董静 |
二等奖 |
43 |
基于OBE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水力学》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 |
李永业、孙雪岚、郝瑞霞、李治勤、杨小妮 |
二等奖 |
44 |
基于科技竞赛的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李国兴、朱建军、武志斐、张翠平、张东光 |
二等奖 |
45 |
新工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以塑料机械专业为例 |
宋桂珍、李月仙、李小莉、陈占春、姚爱英 |
二等奖 |
46 |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制药工艺学》高校精品共享课程 |
赵志换、张朝峰、李静、徐敏、常宏宏 |
二等奖 |
47 |
思政浸润、竞赛驱动、产教融合:视觉传达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 |
范伟、刘佩芳 |
二等奖 |
48 |
国际化形势下本科专业课程的“立体化”双语教学模式研究 |
刘淑强、李甫、张曼、贾潞、吴改红 |
二等奖 |
49 |
“思政引导、认证驱动、科教融合”的木工程测量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孙延芳、张建丽、肖泽岸、马钢、成一雄 |
二等奖 |
50 |
《中国传统家具研究》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 |
郭宗平、李艳华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