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我校15门课程获批,数量再度位居全省首位。其中,线上课程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5门、线下课程8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再攀新高。截至目前,学校在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中累计获批46门,全面覆盖教育部五大类"金课"类型,总数量持续领跑全省。
我校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
序号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课程类型 |
1 | 数学建模实训案例 | 张淑蓉 | 线上 |
2 | 数学建模与实验 | 杨卫华 | 线上 |
3 |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 | 张和平 | 线上线下混合式 |
4 | 新能源材料概论 | 王晓敏 | 线上线下混合式 |
5 | 离散结构 | 张玲 | 线上线下混合式 |
6 | 空间解析几何与线性代数A | 李玉瑛 | 线上线下混合式 |
7 | 管理学D | 冀巨海 | 线上线下混合式 |
8 | 运动生物力学 | 张美珍 | 线下 |
9 | 激光原理 | 张明江 | 线下 |
10 | 计算机三维机械设计基础 | 丁华 | 线下 |
11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 桑胜波 | 线下 |
12 | 过程控制系统A | 阎高伟 | 线下 |
13 | 土木工程测量 | 孙延芳 | 线下 |
14 | 化学反应工程B | 丁传敏 | 线下 |
15 | 岩石力学 | 董晓强 | 线下 |
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课程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生命线。近年来,我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以本为本”教育理念,主动对接教育部“双万计划”战略要求,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引擎工程”。通过强化课程思政融入、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推动教学模式革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举措,系统推进五大类课程建设,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联动的课程培育体系。在课程孵化过程中,学校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完善教学全过程管理,优化网络平台支撑,为课程质量提升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建设模式。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此次课程获批为新起点,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进一步健全课程管理与激励机制。通过引导教师深耕课程体系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高阶性与挑战度,力争培育更多具有示范效应的“金课”,推动本科课程建设向内涵化、高质量方向迈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筑牢课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