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

网站首页 » 政策文件 » 正文

太原理工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建工作方案

发布时间:2024-10-08浏览量:

太原理工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建工作方案

校教〔2017〕5号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结合《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制定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迎评促建工作方案。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审核评估的内涵和要求

1.明确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学院评建工作要以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一个方针”,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落实“三个强化”,即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遵循审核评估的总体要求。审核评估评建工作遵循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注重以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为主,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目标性原则注重以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科学制定学院办学定位与目标,关注办学目标的确定与实现;多样性原则注重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尊重学院办学自主权和自身特色;发展性原则注重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实证性原则注重依据事实作出审核判断,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

3.把握审核评估的工作重点。审核评估评建工作实行目标导向,问题引导,事实判断的评估方法,重点强调教学的过程管理,强调质量的监督评价,强调质量的持续改进。学院审核评估的核心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

4.践行审核评估的核心理念。强调办学“以目标为导向”、评估“以学生发展为标准”、质量“以学院为主体”、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培养“以学生为中心”、评价“以学习产出为依据”、管理“以服务为根本”等教育教学理念,把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把理念融入到评估建设中。

二、认真学习和把握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

各学院应围绕审核评估的范围,理解要点的内涵释义,把握评估工作的重点要求,开展迎评建设,撰写学院自评报告,具体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及内涵释义》见附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审核评估的范围就是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是专家审查自评报告和现场考察学校办学情况的主要依据,各教学单位必须深入研究范围中的审核要素和审核要点,并结合审核评估的引导性问题,充分理解各审核要点的内涵释义,并根据学校提出的重点要求,开展各项迎评促建工作。

2.根据审核评估的要求,系统梳理总结学院现有情况,查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重点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并将评估评建工作与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相结合,核心任务是要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运行机制。

3.学院作为质量控制的主体,具体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校各项制度、政策都要依靠学院来组织实施并贯彻落实,审核评估的考核实质是对学院办学的考核,把所有学院的考核结果汇总起来,就展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貌。各学院开展评估建设的主要抓手就是依据评估范围,在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特色总结等7个方面,按照审核要素和要点,逐条进行总结并开展建设,提供详实的工作过程和数据支撑材料,并撰写学院自评报告。

三、紧密围绕“三个强化”,着力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

学院的审核评估迎评建设工作要紧密围绕内涵建设这一核心主题,深入落实“三个强化”,即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强化办学合理定位

1.加强学院办学定位建设。办学定位是学院的办学方向、层次类型、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类型的集中体现,是最根本、最顶层的办学设计,决定着未来发展方向,直接引领和统率各方面工作。各学院开展评估建设最首要的任务是在学校总体定位目标的指引下,结合学院的性质、人才培养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单位的办学定位。要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党政联席会、学术和教学委员会会议等形式,认真思考、总结、凝炼办学定位,办学定位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审议后,以文件、通知等形式,通过在学院网站公布等渠道开展宣传,让师生员工知晓,使学院各项工作能够按照定位目标的指引,明确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

2.加强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与追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是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审核评估的目标性原则就是强调定位和目标的导向性,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审核评估的实质就是考察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在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各学院要重新梳理、审视、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要求,并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五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培养目标而展开。

3.把定位与目标和教学过程有效衔接。学院必须真正认识到定位与目标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审核评估目标导向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定位发展目标,广泛宣传使师生员工都能知晓,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与落实。学院各项工作要围绕定位与目标而开展,各个教学环节如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堂教学讲授、课程大纲、教案的形成、学生实践活动组织等教育教学全过程,都应适应定位要求,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使所有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支撑定位与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确立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关键体现在学院,学院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是为人才培养服务,根本上也可归结到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学院各项工作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正确处理好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之间的关系,不断夯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在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经费投入、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以本科教育为基本导向的政策和措施,并贯彻落实。

2.加强师资队伍保障建设。各学院要认真审查专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数量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适应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需要,针对问题制订队伍建设规划,并有效落实。学院应关注教师的发展与服务,制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计划与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关心教师、服务教师,为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教学投入是重点关注与强调的问题,要特别关注部分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精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学院要根据学校的政策,强化教师承担本科教学的“义务与职责”意识,制订具体的鼓励教师投入教学的相关细则与实施办法,积极推动教师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尤其要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制度。

3.加强教学资源保障建设。各学院要保证教学经费的合理使用,强化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加强学院实验室、图书室、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构建满足教学要求的、良好的设施环境。学院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环境的资源优势,从2016新版本科培养方案入手,丰富、优化课程资源,搭建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优质课程平台。

4.加强教学培养过程管理。各学院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日常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既要体现常态化的教学安排,又要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要严抓培养方案、教学执行计划的落实,任课教师不能随意调整更换;要加强教材使用管理和教学大纲、实验实习大纲建设;要科学规范地组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成绩考核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保证教学过程有序开展。

5.体现以学生为本,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要对制度进行梳理,保证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满足以学生为本的发展需要。其次,要加强育人文化和育人环境建设,丰富和开展系列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学术活动和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建设。建立质量标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应建立明确的质量标准。包括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课外培养计划等各教学环节都应有质量标准。各教学单位应梳理现有教学文件,查缺补漏,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标准。

2.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与建设。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过程、学生培养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审核评估考察的重要内容。各学院要加强教学档案建设,按照教学规律,建立系统的档案体系。尤其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档案建设,如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班主任、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有关教学的会议纪要、院系领导和督学检查听课记录等。同时,要逐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纸质档案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电子档案建设。

3.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一是要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有些属于指导性文件,在操作过程中要制订相关细则和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形成完整的国家、学校、学院三级管理制度体系。二是要强化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与落实,严格执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扎实落实各级领导、督导、管理人员听课制度,采取措施加强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指导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指导,提高质量监控的效果。

4.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一是完善并落实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网络评教、毕业生问卷调查等已有的质量评价制度。二是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促进教师、管理人员改进教学、提高水平、完善管理。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质量评价、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反馈,毕业生对学院教学的意见反馈等,从外部的角度了解对教学的意见和需求,改善教学工作。

5.加强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质量改进是针对目前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为例,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是:一是根据学校、学院的办学定位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二是根据目标设置课程模块,以及课程的学时、学分、学期安排;三是通过专业教师集体讨论,经教学委员会审议确定;四是报教务处审批并执行;五是对落实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六是征求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同行专家等的意见,并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七是一定周期后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修订。修订后再循环上述过程,形成闭环式的持续改进机制。

四、明确学院评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学院审核评估评建工作分为“动员和学习”、“自评和自建”、“预评和改进”、“正式评估”以及“整改和提高”五个阶段。

(一)动员和学习阶段(2017年3月3日至3月31日)

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教育部和学校相关审核评估文件,重点学习研究审核评估的政策、理念、方式、方法,把握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和考察重点,理解审核评估的要素、要点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计划,进行任务分解。具体任务是:

1. 成立学院审核评估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院长、书记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其他院领导、系主任及其他相关人员等构成。职责是负责学院评建工作的方案(计划)制定、任务部署、学习动员、督查督办、检查验收等工作。

另外,学院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评估专家组、档案材料组、学风建设组、报告撰写组等工作小组,负责具体专项工作的任务落实。

2.制定评估工作计划,落实任务分工。

3.召开学院动员会,传达国家、学校相关评估文件精神,部署评建工作。

4.组织管理人员和教师开展审核评估工作研讨和培训。

5.各学院于2017年3月20日前,将学院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名单、审核评估评建工作安排报送学校审核评估工作办公室。

6.工作目标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全院师生员工明确审核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内涵要求。

(二)自评和自建阶段(2017年4月1日至5月31日)

主要任务是扎实开展自查、自建和自评工作。依据审核评估的审核项目、要素和要点全面检查本科教学工作状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评估建设,完成学院自评报告。具体任务是:

1.围绕审核评估范围,结合《审核评估工作指南》对审核项目及要素的释义,逐项逐条地对本科教学工作状况进行自查。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加强评估建设。

2.完成院级教学管理文件(细则、操作办法等)的制定与修订工作。

3.完成教学档案的整改建设。

4.结合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院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5.组织开展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自评自建工作。

6.收集、整理审核评估年限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资料,形成学院自评支撑材料。

7.完成学院自评报告。

8.各学院于2017年5月31日前,将评建工作阶段总结、学院自评报告及支撑材料报送学校审核评估工作办公室。

工作目标是建立健全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加强教学基本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成学院自评工作。

(三)预评阶段(2017年6月1日至6月30日)

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组织的校内预评工作提出的整改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开展针对性地评估建设。具体任务是:

1.学校对学院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学院根据初审意见,修改自评报告。

2.撰写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3. 根据学校要求,为学校自评报告撰写提供相关佐证支撑材料。

4. 接受学校对各学院的预评估检查。

工作目标是查摆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凝练特色,建立起符合审核评估要求的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

(四)整改阶段(2017年7月1日至8月20日)

1.学院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工作方案, 进行全面整改。

2. 提交学院整改建设工作总结。

工作目标是查摆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五)迎评准备阶段(2017年8月21日至9月11日)

主要任务是落实审核评估现场考察方案,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迎评氛围与环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貌,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具体任务是:

1.做好师生员工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迎评氛围。

2.做好学院实验室、图书室等教学设施的环境维护,营造良好的迎评环境。

3.适时开展各类学生学术、文化、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

4.加强教学管理,严明教学纪律,严肃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

工作目标是按照学校要求做好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进校前的准备工作。

(六)正式评估阶段(2017年9月12日至9月15日)

1.接待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到各学院进行考察。

2.完整地提供专家调阅的资料。

工作目标是高质量地完成审核评估现场考察工作任务,全面展示我校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成果。

(七)整改和提高阶段(2017年9月16日至~)

主要任务是根据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提出的评估意见和学校整改工作方案,制定学院整改方案,持续、系统地开展整改建设工作,直至下一轮的审核评估。

工作目标是通过整改,使我校朝着“双一流”目标迈进。

这七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各学院要严格按照各阶段工作安排,详细规划,具体落实各项任务,务必使评估建设取得实效。

附1:太原理工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附2:太原理工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内涵释义

附3:太原理工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撰写要求

附4:太原理工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支撑材料参考目录

附1

太原理工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审核项目

审核要素

审核要点

1.定位

与目标

1.1学院办学定位

(1)学院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2)办学定位在学院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1.2培养目标

(1)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确定依据

(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1.3人才培养中心

地位

(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3)学院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2.师资

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2.2教育教学水平

(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2)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2.3教师教学投入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3.教学

资源

3.1教学经费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学院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使用效益

3.2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3.3专业设置

与培养方案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3.4课程资源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教材建设与选用

3.5社会资源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3)社会捐赠情况

4.培养

过程

4.1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3)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4.2课堂教学

(1)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

(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4.3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4.4第二课堂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组织参与学校社团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5.学生

发展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1)学院总体生源状况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5.4就业与发展

(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6.质量

保障

6.1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

(1)质量标准建设

(2)学院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6.2质量监控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1)学院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6.4质量改进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7.特色

总结

总结学院办学理念、本科教学指导思想、本科教学特色


附2

太原理工大学

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内涵释义

一、定位与目标

审核要素:1.1学院办学定位

审核要点:(1)学院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2)办学定位在学院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要点内涵:

1.学院办学定位是针对学院整体工作而言的,是学院工作的顶层设计,决定着未来发展方向,直接引领和统率学院各方面工作。

2.办学定位包含本科教学定位、学科发展定位、科研定位等。这里重点强调是本科教学的合理定位。

3.狭义上的办学定位要说清楚学院办学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服务面向、人才类型、办学规模等。

4.广义上的办学定位不单指“定位”,还应包括学院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教育教学理念、本科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念、思路等。

5.办学定位应与学校定位吻合,应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院自身发展实际,符合学科、专业的特色、特点。学院办学定位在学校定位基础上制定,不求完全一致,切忌千篇一律。

6.定位目标等应在学院的各类发展规划等文件中有明确的表述。

7.定位确定后,以文件、通知等形式,通过在学院网站公布等渠道开展宣传,让师生员工知晓,使学院各项工作能够按照定位目标的指引,明确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

重点要求:

1.学习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本科教学的定位、目标、指导思想等。

2.深入研究总结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指导思想,本科教学的定位、目标、指导思想等。

3.办学定位制定过程要通过广泛地讨论,集师生员工集体的智慧,经过党政联席会、学术和教学委员会会议审议确定,并报学校发展规划处组织专家审议。

4.广泛宣传使师生员工知晓,并在学院各项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贯彻落实。

审核要素:1.2培养目标

审核要点:(1)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确定依据;(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要点内涵:

1.培养目标应包含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两个层面。

2.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院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总的概括,是整体情况。

3.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在学校的总体框架下,在保证学校主体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制定,不强求一致,目标规格可以多样化。

4.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与追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是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学院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要包括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要求、并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五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

5.审核评估的目标性原则就是强调定位和目标的导向性,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审核评估的实质就是考察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

6.学院各项工作要围绕定位与目标而开展,各种教学环节如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堂教学的实施、课程大纲、教案的形成、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教育教学全过程,都应适应定位要求,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使所有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支撑定位与目标的实现。

7.人才培养总目标要在学院发展规划、学院教学质量报告等相关文件中体现。

重点要求:

1.研究学习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2.要重新梳理、审视、确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尽量细化、明了,直观、可操作、可实现。

3.培养目标制定过程要通过广泛地讨论,集师生员工集体的智慧,经过党政联席会、学术和教学委员会会议审议确定,并要报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

4.广泛宣传使师生员工都能知晓,严格按照审核评估目标导向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与落实。

审核要素: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审核要点:(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3)学院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要点内涵:

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就是学院的各项工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的中心是教学,其中本科教学是学院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2.审核评估考察的重点就是看各项工作是否以教学为中心;是否能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和人才培养有效衔接,为人才培养服务,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是否落实主要考察:具体的政策与措施;体现与效果;学院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等。这里重点强调的是落实和效果,并有佐证材料证明。

重点要求:

1.学院领导要真正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首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学院各项工作。

2.要在严格执行学校本科教学的制度政策基础上,在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工作评价等方面制定学院层面的政策、措施。

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要在发展规划、会议纪要、院级文件中有体现,要有具体的支撑材料来证明。

二、师资队伍

审核要素:2.1数量与结构

审核要点:(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要点内涵:

1.列举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数量、结构(职务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

2.对数量和结构进行分析,是否满足教学的需要,是否符合学院的定位,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3.学院是否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是否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成长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

4.审核评估对新办专业师资队伍会重点考察。

重点要求:

1.提供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数量、结构列表,兼职教师、外聘教师情况。

2.查找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各专业尤其是新办专业的数量、结构、生师比要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3.提供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4..说明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描述发展态势。

审核要素:2.2教育教学水平

审核要点:(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2)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要点内涵:

1.重在考察学院教师的整体情况,少数教师水平不能代表学院总体水平。

2..既要考察教师的科研水平也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

3.考察方法有听课、分析教学内容、试卷水平、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符合度,还要看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满意度等。

4.是否建立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有何政策、文件,效果如何。

重点要求:

1.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2.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提供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审核要素:2.3教师教学投入

审核要点:(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要点内涵: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情况。

2.是否有保障及推动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机制和政策。

3.教师是否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

4.教师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情况,重点考察教师的参与面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

5.学院推动教师教学投入的政策和措施,效果怎样。

6.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

重点要求:

1.提供近三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不上课教授、副教授的名单、原因。

2.严格落实学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专任教师中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1门课程。

3.教师参与教改立项的数据、情况,获得教学各类成果奖励的数据、情况,人均获奖情况。

4.总结科研转化为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的情况。重点推进科研工作为教学服务,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

审核要素:2.4教师发展与服务

审核要点:(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要点内涵:

1.是否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关心教师、服务教师,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

2.是否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试讲制”、“集体备课制”,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实习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

3.专业学术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

4.学院要求、监督新入职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入职、在职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校各类教学进修、出国进修项目。

5.学院资助教师参加教学会议,资助教师国内、出国进修。

6.学院开展教师相关教学培训、研讨、研修和交流活动等情况。

重点要求:

1.新入职教师必须参加人事处举办的岗前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2.制定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积极开展教师相关教学培训、进修等活动。

3.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实习。

三、教学资源

审核要素:3.1教学经费

审核要点:(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2)学院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3)教学经费使用效益

要点内涵:

1.学校下拨的教学经费是否合理使用,专款专用。

2.学院是否有一定数量的其他经费用于补充、支持本科教学。

3.学院教学经费的年度变化情况。

4.教学经费是否真正用于本科教学,使用效益情况。

重点要求:

1.审查学校下拨的教学经费是否全部用于本科教学。

2.开展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使用效益分析。

3.鼓励院级其它经费补充本科教学。

审核要素:3.2教学设施

审核要点:(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要点内涵:

1.学院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设施能否满足教学需要。

2.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3.是否有政策措施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科研训练提供条件。

4.图书资料数量、质量能否满足师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利用情况,图书资料更新淘汰情况。

5.学院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水平、运行状态,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重点要求:

1.统计实验开出率、设备使用率、设备更新率、实验室开放情况。

2.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3.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4.明晰实验项目教学分组情况

审核要素: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审核要点:(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要点内涵:

1.学院是否有专业建设规划。

2.是否有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工程专业专业应遵循国家专业认证的专业标准;国家已经制定了专业规范的专业应参照国家规范执行专业建设;其他专业应研究制定校内专业建设标准。

3.是否有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新办专业的具体建设措施。

4.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是否规范,是否建立用人单位、毕业生等社会第三方参与制订、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机制,是否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5.学科建设不等于专业建设,不能用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要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重点要求:

1.重点加强专业标准建设。

2.重点加强新办专业建设。

3.建立培养方案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即落实“依据定位、确立目标、讨论审议、审批执行、质量监控、征求意见、评估评价、修订完善、循环往复、持续改进”,重点加强用人单位、毕业生对培养方案的意见反馈,提高培养方案的质量。

审核要素:3.4课程资源

审核要点:(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3)教材建设与选用

要点内涵:

1.课程建设总体思路、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执行情况。

2.课程数量、结构是否能够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先修关系是否合理,是否有因人设课、因人调课情况,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精品课程、慕课等)情况。

3.课程教学大纲是否齐全,制订过程是否规范,是否有课程大纲制订的质量标准,是否有质量监控措施,是否执行到位。

4.教材选用、评估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教材选用整体水平、使用效果;是否有重点支持特色教材编写的规划与措施,成效如何;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省部级(含)以上奖励的教材数量;教材选用是否有监督机制。

重点要求:

1..提供课程建设规划。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理清课程之间的关系,理顺课程内容的互补与衔接。

3.加强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建设,多开课,开好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4.加强精品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加强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等建设,建立信息化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5.建立教材选用的监控机制,确保教材的水平和对专业的适合度。

审核要素:3.5社会资源

审核要点:(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3)社会捐赠情况

要点内涵:

1.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项目、政策及效果。

2.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情况。

3.校友、企业社会捐赠情况。

重点要求:

1.总结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建教学资源的情况。

2.提高社会资源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过程

审核要素:4.1教学改革

审核要点:(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3)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要点内涵:

1.学院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推动教学改革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教师教学改革的参与面。

2.学院根据自身特色所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及社会用人需求。

3.教学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

重点要求:

1.明确教学改革思路,促进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扩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范围,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2.贯彻落实评估“以学生发展为标准”、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培养“以学生为中心”、评价“以学习产出为依据”等教育教学理念,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核要素:4.2课堂教学

审核要点:(1)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要点内涵:

1.每门课程是否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并严格执行。

2.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是否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

3.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培养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是否重视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等环节质量。

5.根据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改革考试考核的方法,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并严格执行与管理。

6.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网络优质资源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效果评价。

重点要求:

1.建立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2.对课程的质量监控措施要执行到位。

3.课程教学大纲要齐全,大纲质量要保证。

4.每门课程要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效衔接,大纲内容要对培养要求(毕业要求)中的某一项(或多项)具体能力有体现,并真正实现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

5.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审核要素:4.3实践教学

审核要点:(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要点内涵: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内容更新,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2.实践教学大纲完善,考核方式方法科学,实验开出率、每组实验人数符合要求。

3.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参与面及效果。

4.专业实验室(含科研实验室)开放时间、开放范围、内容及覆盖面、效果。

5.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开展情况,能否满足学生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效果如何。

6.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全面反映培养目标要求;过程管理、质量监控措施是否到位,教师指导人数是否适当;设计或论文质量如何,毕业设计相关文件制度设立、落实情况及效果。

重点要求:

1.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加强实践考核方式方法改革。

2.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3.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监控队伍,完善监控措施。

4.促进实验室(含科研)对本科生的开放。

5.加强教师在大学生竞赛、大创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的指导,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6.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加强前中后期监督检查,加强教师的过程指导,建立过程指导档案。

审核要素:4.4第二课堂

审核要点:(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2)组织参与学校社团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要点内涵:

1.是否了解学校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学院是否有鼓励、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政策和措施,实施效果。

2.学生参加学校社团、俱乐部,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的情况总结,学生参与面。

3.学院是否开展院级第二课堂相关活动,作为学校活动的有益补充,具体效果如何。

4.学生课外培养计划执行情况。

5.国内外交流学习学生数、交流高校、国家及学习情况。

6.学院是否支持学生国内外交流,有何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是否在学生保研、评奖评优时制定政策文件,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交流。

重点要求:

1.落实学校第二课堂育人政策与措施,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开设院级第二课堂活动,提高第二课堂育人效果。

2.提供课外培养计划总结。

3.落实学校国际化战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交流。

4.在学生保研、评奖评优等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中,要制定具体的如学分互换、互认的办法,要建立鼓励学生交流的激励机制。

五、学生发展

审核要素:5.1招生及生源情况

审核要点:(1)学院总体生源状况;(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要点内涵:

1.学院分专业招生数量,生源地域结构、民族结构、性别结构,录取分数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分析。

2.学院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提高生源质量。

3.学生转专业情况分析。

重点要求:

1.对招生录取分数线、第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

2.重视招生宣传、新生教育、专业教育等工作,提高生源质量和专业稳定性。

审核要素:5.2学生指导与服务

审核要点:(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要点内涵:

1.学院是否关心每个学生,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学生指导帮扶体系是否健全,名师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等配备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开展的具体工作和效果。

3.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

4.学院开展学生学习指导、专业选择、课程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贫困生资助等情况,学生对上述指导的满意度。

5.是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重点要求:

1.提供导师制等学生指导与服务情况总结。

2.加强名师、导师、学生辅导员等对学生的指导,建立指导过程档案。

3.建立教师与学生教育和学业指导的有效沟通交流机制。

4.开展学生对各项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调查,提供学生满意率数据。

5.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促进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审核要素:5.3学风与学习效果

审核要点:(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要点内涵:

1.学风可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设计)、考风考纪等环节体现。

2.学院加强学风建设的制度、措施、效果。

3.学习效果体现在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提升,具体体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德”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良好品质、参与公益活动等;“智”体现在学业成绩上,主要由培养方案检验,以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评价为根本依据,另外,可通过试卷水平、论文质量、实践环节、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就业岗位等体现;“体”是学生身心健康;“美”体现在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和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等方面,关注学生受益面和学生评价。

4.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考察是否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感受。是否建立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评价机制。

重点要求:

1.加强学生学风建设,提高学生课堂出勤率,加强学生考风考纪的监督检查,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2.开展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率调查。

3.建立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评价机制。

4.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审核要素:5.4就业与发展

审核要点:(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要点内涵:

1.毕业生基本就业情况,初次就业率(截至每年8月31日),就业质量,学院是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及具体举措。

2.就业质量从四方面考察:一是岗位分布、就业面向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二是专业对口程度;三是就业岗位适应性和发展机遇(3-5年后的状况);四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3.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制度、满意率,杰出、优秀校友事例。

重点要求:

1.提供专业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对就业情况、就业质量进行分析。

2.从就业数量审视专业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适应度;从就业质量和专业对口程度审视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

3.对于长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的专业,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有意识地主动进行专业调整。

4.建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制度,调查满意率。

六、质量保障

审核要素: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审核要点:(1)质量标准建设;(2)学院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要点内涵:

1.明确什么是质量标准。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质量标准是针对质量而提出的要求和必须遵守的规定。从标准的适用范围和领域来看,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等。

2.明确哪些教学环节要建立质量标准。教学各环节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教材使用、毕业论文(设计)、试卷(出题、成绩评定、试卷分析)、实验和实习等都应建立明确的质量标准。

3.在学校质量保障体系下,各学院应有自己的质量保障模式和体系结构。

4.建立学院质量保障的队伍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质量评价反馈体系、质量改进体系等,各体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重点要求:

1.总结学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2.建立健全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重点加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建设,着重提高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毕业论文(设计)、试卷的质量。

3.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重点加强质量监控措施的落实,着重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4.加强教学档案建设,重点提高核心档案的质量,着重建立教学过程管理档案。

审核要素:6.2质量监控

审核要点:(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要点内涵:

1.质量监控是质量保障体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学院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教学质量实施了有效监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落实了学校制度;二是制定了学院的制度,并有效实施。

3.建立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进行了有效地检查、监督和指导。

4.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

5.开展了学院自我评估,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评价,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6.规范管理只能保障基本的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应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内在的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关注激励制度建设。

重点要求:

1.落实《太原理工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规范》,加强同行评价,呈现完整的课堂教学评价结果。

2.加强院领导、系主任、院督导等管理人员听课制度的落实,提交听课记录。

3.总结学生评教结果,及时反馈至每位教师,跟踪改进情况。

4.建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制度。

5.建立用人单位、行业等对教学工作的反馈制度。

审核要素:6.3质量信息及利用

审核要点:(1)学院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要点内涵:

1.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反馈,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2.学院应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并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数据库可根据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模式建立,形式可以多样,内容可以自定。

3.把常态监控的信息和自我评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促进其改进工作。

4.建立学院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并以适当形式向学校和社会公布,接受监督与评价。

重点要求:

1.建立学院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2.重视、完善学院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

审核要素:6.4质量改进

审核要点:(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要点内涵:

1.质量持续改进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审核评估关注的重点,也是现在质量保障的薄弱环节。

2.质量持续改进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达到不断提高质量的目的。

3.重点考察学院质量监控体系是否能有效推动改进工作;是否有政策和经费保障;是否有推进质量改进的合适途径和有效方法;质量改进的效果。

重点要求:

1.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2.以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为重点和切入点,开展质量持续改进。

3.提供质量改进的佐证材料。

特色总结:

审核要素:总结学院办学理念、本科教学指导思想、本科教学特色

要点内涵:

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学院特有的教学特色。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重点要求:

1.明确学院的办学理念、本科教学指导思想。

2.特色总结要高度凝炼,切忌面面俱到。

3.办学特色要体现学院办学传统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