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校文件 - 正文

太原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

日期:2024年10月11日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

太原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和《山西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晋教高〔2021〕7号)文件精神,深化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入挖掘各门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任务

在学校所有学科专业中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深入挖掘拓展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产生一批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课程育人体系。

三、建设原则

(一)全课程推进

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着力体现课程思政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不同类别课程实际,找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二)全过程渗透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推进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增加若干教学时数,要深入挖掘拓展思政元素,深入解读,将思想价值塑造“基因式”融入所开设课程,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使其与专业课程内容交互融合,浸润式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激发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热情,深入实施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三)全方位投入

坚持系统构建与多点推进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基础在课程,重点在融入,关键在教师,重心在学院。各学院要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总体目标,结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学科专业特色和重点,避免思政元素过分集中化和简单重复化,优化教学方案,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引导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能力。各学院、各部门要围绕各自职能发力,形成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建设内容

(一)精心设计,科学规划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二)突出特点,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专业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文学、历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三)有机融入,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育人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过程和管理等环节落到实处。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课程思政目标,结合课程特点科学、深入地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梳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大纲和教案设计,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习实训、学习评价等各环节,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四)加强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引导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实教、以德育德。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专题培训,使教师明确课程思政的要义、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等,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报告会和研讨会,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研活动,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有机融入到每一门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五)选树典型,发挥示范课程引领作用

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每年组织培育遴选5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产生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师,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遴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或优秀教学团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六)加强研究,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

推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围绕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行为习惯等因素,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探索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实现思政要素与课堂元素有机融入。各学院专业要建立课程思政要素库及教学案例库,根据形势变化和社会热点,实时更新,调整选用。教师要善用信息技术,聚合资源、重构资源、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数字资源,依托线下课堂和线上教学等多种平台,采用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思政针对性和育人实效性。

五、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各学院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副书记,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代表等担任小组成员,组织开展学院课程思政工作。

保障经费支持。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加强联动协同。学校各职能部门与各教学单位协同,形成合作合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效推进。各职能部门在职责范围内给予大力支持,各学院明确责任,发挥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推进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六、附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部负责解释。同时废止《太原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校教[2022]24号)。

2024年10月